2011年3月16日 星期三

0315上課筆記

1567明朝中國開放海洋,開始有了沿海島嶼的領土概念。不同的西方勢力來中國的時間就牽涉到明朝中國的海洋政策不同。

葡萄牙:

  • 1410控制了進入非洲的地點(北非利達)。
  • 1488年抵達好望角,進入印度洋之後,可以藉由阿拉伯人在印度洋原有的貿易體系。1497抵達印度,接著進入麻六甲(1511,該地是南中國海進出印度洋的關鍵)
  • 南中國海、印度洋、西方海洋的廣域貿易圈,一旦抵達麻六甲,就可以很容易接觸南中國海和印度洋原本的貿易體系,這也是近代對中國歷史研究的反省,不再是中國歷史進入到專制主義時期就沒有發展,「刺激與回應」(背後是來自現代化的觀點,目的在說若沒西方,中國就無法進入到近代體系,主要在講西方的貢獻)的陳說需要被重新瞭解,相對於這種說法,濱下武志要強調既有的貿易圈,「附搭」於既有貿易體系,西方人初到亞洲,並非如入無人之境,故要關注亞洲內部自身的發展狀態。
  • 1517抵達廣州,後來遇到挫折,改進入日本,1557年在亞洲建立「日本-琉球-廣州」(途經島嶼航線是最好的選擇,琉球恰巧位於東亞島嶼鏈的關鍵位置,處於東中國海、南中國海的關鍵位置。一系列的島嶼連下來,可能會經過北台,琉球的與那國島的魚以前還賣到宜蘭來,很多臺灣人在那裡種甘蔗,可往南發展。琉球透過中介位置,從跟南方貿易取得熱帶商品,包括蘇木(染料、中藥用)、檀香(日本香道、中國燒香)、胡椒,這些也都是朝貢貿易的內容物,在亞洲非常有市場)的貿易體系透過葡萄牙,日本可以取得商品,生意做得很好,但影響琉球王國的生意。
  • 琉球的貿易北邊做到日本、南邊做到印尼,透過貿易建立琉球王國的財富,並且由中山王建立統一王國。但是葡萄牙插入之後,就會影響琉球王國的生意,但這也意外地決定琉球王國的衰弱。

西班牙
  • 一旦跟葡萄牙人走相同路線,故改走大西洋經太平洋抵達亞洲,避免衝突,與葡萄牙稍有分開。
  • 教皇於是出來調解雙方競爭,雙方各分一半。一開始以緯度來劃分(因緯度在當時容易被測量),但是船隻很難不走過南邊去,才能繞過大陸抵達亞洲,實際不太可行。所以改以「經度」來區分,但是經度較難以測量,協調後,就選擇非洲西部「佛德角」群島以西370「里格」的經度線來劃分雙方勢力,位置大約在大西洋的西邊,大約切過了美洲,以東屬葡萄牙;以西屬西班牙,保障原有發現新大陸的路線在,但對西班牙比較有利,但劃過南美洲時,今日巴西屬於葡萄牙的勢力範圍。
  • 加勒比海、墨西哥、玻利維亞為勢力範圍,但原本有印加、阿資提克帝國,但盛產銀,帶著銀橫越太平洋,從南美洲利用洋流在臺灣南邊的菲律賓群島上陸(1517抵達馬尼拉)
  • 但晚來了,無法直接從明朝取得沿海島嶼,但可以從福建漳州的月港與馬尼拉定期貿易,形成貿易路線。
  • 銀產國:中美洲(玻利維亞)、日本帶銀來中國,而可以與中國進行貿易

臺灣:
  • 在「日本-琉球-澳門」、「馬尼拉-月港」兩條航線下,臺灣東北部、和南部成為與外人接觸的首站,這是既有貿易路線,也代表著銀的流動,故臺灣社會很早就使用銀幣「番銀」,可以直接做為貨幣使用(特別是馬尼拉到福建這條航線,是連接著閩南的航線)。
  • 「十三行遺址」、北部「馬賽」人(可走基金公路,但金山才有比較大平原,在那邊吃蕃薯、鵝肉,沒有什麼,或賣粽子、玉米,沒有什麼農業生產)就跟外頭貿易。這裡有一個14世紀以後熱門商品:硫磺(中國希望從日本拿到硫磺、馬,因國家安全就立基於與北亞游牧民族的對抗)
  • 臺灣不在朝貢名單裡頭,但卻都從臺灣陽明山想去拿硫磺,當成給中國的貢品。
  • 經過南部則會接觸到排灣族、魯凱族,象徵貴族地位的「琉璃珠」、「銀幣」,溫度要很高,在技術條件限制下,可能就是從外頭來。
  • 兩條航線的交會點在臺灣島西邊的澎湖的附近。

荷蘭
  • 發展較晚,1560年才脫離西班牙成立共和國。1596年才進入東南亞,但西班牙在前1571年已經建立航線,在半個世紀前,葡萄牙已經建立航線。
  • 故荷蘭東印度公司進入很晚,但荷蘭進入後,二分的世界畫法難以運作,導致跟葡萄牙走相同路線,故會極力防阻,考慮「商業」、「利潤」的帝國主義,佔領廣大殖民地不符合利潤(非19世紀的帝國主義模式,是以優越意識,有殖民地才是帝國),但需要佔領重要的據點(好望角、非洲、阿拉伯、印度沿岸、麻六甲,即幾個海域貿易圈交界地方),「獨佔」貿易是利潤來源。
  • 大航海時代除了談西方到亞洲,也要談「西方自己打來打去」的過程。
  • 故荷蘭進入時,就不能夠從麻六甲進入(這是從印度洋進入南中國海最近的航線),改走次近的路線,繞今蘇門答臘南部和爪哇島中間的巽他海峽。此時要預期其他國家可能來競爭,想辦法控制次近的路。於是選擇在爪哇島西北角的地方「雅加達」
  • 但是荷蘭東印度公司手頭上沒有「銀」!既然走南方貿易路線,來亞洲只能到日本去找「銀」,建立貿易連結,1609年在九州平戶建立據點,形成(平戶-雅加達)路線,貿易路線拉得最長,還要跟先進來的歐洲國家競爭,最好能夠在中間建立據點,最好的地點就在臺灣海峽及其北部這個區塊。可以距離中國很近、又可以搶商船。
  • 1602年起到亞洲,就不斷在尋求據點,1604年這個艦隊不小心(因風吹)來到的澎湖
  • 明朝此時重新駐防時,澎湖成為其領土,但來的不是時候,已經恢復海洋島嶼領土概念近五十年,就會遇到明帝國的挑戰。
  • 1604年進入澎湖,沈有容則要荷蘭退兵,退到「北大年」(但是無法直接進行貿易,只能透過華人商人取得貨品),立了一塊「諭退」碑(喊了一聲就跑掉)但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檔案,卻顯示沒有戰爭,荷蘭退出。但一再希望能夠找到離中國越近越好的貿易基地。
  • 1620年代荷蘭現在開始要去找離中國近,但1604年的經驗顯示卻不能進入明朝領土,無疑地會發生戰爭。
老師的問題:如果你是荷蘭艦隊司令官,要找一個離中國近、卻又不去挑戰明帝國已經出現的海洋島嶼領土概念,這地方不是臺灣,那會是哪裡呢?

是「金門?」「馬祖?」嗎?答案下週分曉。


網誌存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