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9月27日 星期六

建立一個「家」

從高中開始離校,絕大部分的時間都是住在「學寮」中,就是一張床、配著一張椅子以及釘在牆壁上的不鏽鋼書架,活動空間雖不大,但卻有著室友陪伴以及便利的公用設施。

9/29如果颱風不攪局,是我第一份正式工作上工的日子,也是我出社會,開始真正「獨立生活」的開始,為了找一間像樣的房子來住,從9/10北上開始,如白晝幽魂飄盪在公館、萬隆站、辛亥路二段、溫州街、麟光站(阿飄...)、中和等等各個住宅社區,不到一個禮拜竟然花了將近五百元的摩托車油錢,經歷尋找標的喜悅、絕望、無力,網路上標的與實地勘查,有時落差之大,彷彿跳躍在溫泉區的冷、熱池,起伏變化極大。

好不容易,找到了師大分部這個目前的家,兩房一衛和一個小流裡台,就差那麼一個瓦斯爐,不然就堪稱完滿,基本家具、電器雖然都有,但在高雄的老爸老媽,卻還是堅持要來幫我建立一個家,先前他們為了小弟的新婚家,搞了人仰馬翻,這次我心想我的應該不會那麼累吧,但還是花了不少氣力,調整格局、清洗、擦拭、買簡易廚具、家電(挖勒!我有Sony的電視喔、電鍋、電風扇)、裝窗簾等等,幸好有小弟相助,讓近乎有點虛脫、處於模糊狀態的我,能放空讓他們幫我整理。

想想,老爸老媽來台北,無怨無悔為我付出,為的是求我能夠專注在工作、學業上,至於許多「生活智慧」的問題,他們能夠幫我的,不論多累、多髒、多繁瑣,都不是問題。來台北,天惠一直問我為什麼不帶父母去玩?我答的理由,她不太能夠理解,或許他不知道,我在父母眼中永遠都還是個小孩子,他們希望我未來的日子能夠平順、健康、舒適,不曾在言語上表達這些的他們,在他們彎腰、揮汗時,讓我不知道該說些什麼,不斷在想,我該怎麼回饋他們?

爸媽,已年過半百,該是我付出更多的關心與回饋的時候了。

2008年9月12日 星期五

重生的博物館

9/10搭著早班的高鐵趕回台北,完成長官交辦的事項後,終於再度踏上久違的台灣博物館,最後一次的造訪應該是大學一、二年級吧。

1999初到台北,人生地不熟,假日時竟也興起搭捷運到處遊覽台北的博物館,背著行囊,征戰數地,穿梭來回,一個人雖然寂寞,卻也消磨了許多孤單的時光。

對台博的印象,那古希臘式樣的建築,直接令人聯想起這是一座知識的殿堂,但當年的展覽內容卻不甚有趣,建築之美反倒略勝一籌。更有印象的事物,反而是在前面廣場有著一位摺紙飛機達人伯伯,信手一拈,數架紙飛機遨遊的古典的廊柱下,伴隨著是孩提們追紙飛機的開朗笑聲,兩手小心捧著紙飛機,踏著滿足的背影離開。

幾年的學院生活下來,對台博有著更深一層的認識之後,殖民交織近代的複雜面向,交織在這座百年的博物館上,這次推出的「百年物語」特展,堪稱我見過最近辦得最為成功,台博展品精銳盡出,同時嘗試發掘展品本身的生命歷程(當中有一「船首像」的故事,點出了博物館藏品的多面向意義,另文待續),與進入博物館及其背後的近代知識體系位置轉變意義,當把人拉進展示,讓生冷的展品彷彿重新輸入一股活血。我不得不嘆服策展的李子寧先生,深深打動了我的心,而我亦被展品本身「真實性」所觸動,像個小孩般,唯恐看不清楚,臉直朝著展示櫥窗貼,鼻頭油漬與一圈圈的水氣印在展櫃上......

這是一個值得推薦的成功展示,習台灣史者,焉能不賭?

後記:門票全票20、半票10元,極為便宜,物超所值。
為了保存這份悸動,特別買了展覽手冊,值得反覆咀嚼,再三玩味。
在網路上搜尋到有人拍下了展場照片,附上以為參考:
http://blog.xuite.net/she31280/blog/19109106

網誌存檔